【SUSAS Video】章明对话百年船坞,艺术与空间相遇带来非凡体验
// 章明谈 百年船坞与空间艺术季
章 明
Zhang Ming
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总建筑师
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、教授、博导,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(集团)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。
曾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,上海青年建筑师新秀奖,“中国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”,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,“AD100 中国最具影响力建筑设计精英”等荣誉。2018年荣获“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”及 “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改革开放40周年突出贡献奖-勘察设计之星”称号 。
▲ 船坞及滨江鸟瞰图©田方方
/ 这个区域当中最震撼的空间
今年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,选用船坞地区,作为它的主展馆片区。开幕式将放在船坞当中举办。
我们在最早做选址勘察的时候,下到船坞,觉得这个空间非常震撼,是跟我们日常性的空间完全不一样的一种体验。当我们从这个小楼梯走到船坞深处,走到-10米标高的时候,不仅仅是因为高差发生的变化,还包括船坞周边当年造船修船的一些设施,包括两侧的钢板桩所带来的那种斑驳的印记,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震撼。
▲ 船坞细节,SUSAS摄影团队拍摄
▲ 船坞细节©薛娱沁
小船坞是36米乘以200米,大船坞有44米乘以260米长。整个船坞工业感的这种超尺度空间,非常震撼。远处是大的坞门,这个坞门背后就是滔滔的黄浦江水,偶尔间会看到坞门一侧有大的船桅缓缓驶过。
▲ 船坞坞门,SUSAS摄影团队拍摄
它的界面,独具特色的钢板桩的墙面,斑斑驳驳,实际上是经过了多年的、多层的涂刷,可以看到最表面可能是蓝色的,中途可能是红色的,然后你再去剥离发现里面可能是灰黄色的。这种斑斑驳驳的色彩,是一种历史的叠合的过程。它从过去慢慢走向现在,会有故事,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。我们称之为叫叠合的原真,历史其实是一个流程,而恰恰是这种历史的流程会带来时间的厚度,所以船坞的斑驳的墙面实际上也代表了一种叠合。这个历史也同样带来了时间的厚度,让人有很多的思考,带给我们震撼。还有就是各种各样的大型的工业构件,与造船修船有关,这种工业美学同样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。
▲ 船坞细节,SUSAS摄影团队拍摄
▲ 船坞细节©吴庆东
/ 小船坞和大船坞
小船坞作为开幕式的场所,有艺术家的作品在里面呈现,还有大型的多媒体装置艺术。到了晚间的时候,整个船坞会成为一件大的艺术品。在小船坞,考虑到人流的上下和疏散,我们用了6300根脚手架杆件进行连接,形成一个大的台地,小船坞当中还会有一个船形舞台。如果在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,参观者没能够下到船坞底的话,可能会是很大的一个遗憾。
▲ 制作中的船坞艺术品:封存的记忆,艺术家:刘建华,SUSAS摄影团队拍摄
大船坞我们希望它能够在空间艺术季期间,甚至空间艺术季之后,举办各种各样的船坞论坛,包括也可以承接一些类似于服装走秀等这样的时尚活动,真正把原来修船、造船的这样一个空间,转化为当下能够使用的一个时尚的空间。我们在大船坞做了一个500人的报告厅,报告厅的屋顶同时也是一个看台,可以容纳500到600人,内部则形成一个能遮风遮雨的相对封闭的空间。在大船坞,我们用了钢木结构顶部保证能够把人流从两侧进行贯通。
▲ 施工中的船坞报告厅空间,SUSAS摄影团队拍摄
▲ 施工中的船坞报告厅空间©秦曙
人们在船坞里面能够相遇,能够让艺术品跟过去的造船空间相遇,让非常有工业氛围的空间,跟我们当下要举办的这种时尚的活动相遇。我们也希望艺术家跟建筑师所营造的这种不同类型的空间,未来有一天能够真正贯通、真正相遇。▲ 小船坞舞台©秦曙
在入口的地方,我们还用脚手架搭建了入口大门。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,同时也解决了包括取票、志愿者服务、物品寄存等等这样一些功能设施。这种脚手架的搭建方式能够快速建造,未来也能够快速拆除,是一种完全装配式的做法,既满足大型展览的需要,同时,我们团队也希望这能够与船坞的大看台、钢木结构的报告厅,还有毛麻仓库、船坞,形成整个空间的序列,我们更希望它同样以一种艺术装置或者艺术品的方式,呈现在观众面前。▲ 施工中的主展馆片区大门安检大厅©秦曙
▲ 施工中的主展馆片区大门安检大厅©秦曙
我相信无论是室内的空间,还是室外的空间,还是船坞这样独具特色的空间,都会为2019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展馆片区形成一个令人难忘的空间印记,当然还有与艺术家作品的互动。/ 艺术品与所在场所相锚固
我想总建筑师这个身份可能很重要的就是需要协助总策展人,让艺术家的作品更好地跟空间相融合!我们一直说,这一届空间艺术季特别大的一点不同就在于,它不是放在艺术馆里的一个艺术展览,而是希望每一个艺术品真正能够跟它所在的场所相锚固。它既是像从这个场所当中生长出来的,但它又是游离在这个场所之上的。作为建筑师团队能做的,就是让艺术家尽快了解场地的方方面面条件和资料,协助艺术家创作在地作品。▲ 改造中的绿之丘(原烟草仓库)©陈敏
另外一方面,就是对整个展场5.5公里进行系统化梳理,有主要的三个大的场馆,或者说三个大的驿站。首先在船坞地区,包括毛麻仓库、船坞,作为主展馆片区。在中部我们把烟草仓库(也称之为绿之丘),作为中部地区非常重要的大型驿站。东部地区作为收头的区域,我们把杨树浦电厂外面的灰仓作为另外一个大的驿站。这当中包括所有的交通梳理,主入口的进入,包括服务设施的配套,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的安置,也是我们很重要的工作。这些工作也都为艺术季圆满举办打下一个非常好的保障和基础。
▲ 改造中的灰仓©严帅帅
/ 各种各样的相遇,最重要的可能还是人的相遇
我们可以说各种各样的相遇,但是对我们来讲,首先是艺术和公共空间的相遇。把艺术放在城市公共空间当中,放在杨浦滨江南段的5.5公里,首先就是看艺术如何跟空间相遇,并且产生良性的互动,让艺术品成为公共空间的一个有机的部分,同时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和艺术感。反过来,空间也支撑了艺术品存在的合理性。
杨浦滨江有着非常厚重的工业感,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感,所以我想相遇其实也是时尚和工业的的一个相遇,也是一个当下跟历史的相遇。在更大层面上,我觉得这个相遇是要有故事的,是要把过去跟当下连在一起,值得思考的这样一个空间,这也是今年相遇主题一个主要的方面。
▲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©严帅帅
但是最重要的,我想可能还是人的相遇。上海黄浦江两岸45公里的贯通工程,还江于民。曾经杨树浦路以南都是鳞次栉比的工业企业,到处都是高高的围墙,到处都挂着闲人免入的招牌,老百姓实际上临江不见江,哪怕说是住在江边,也没有机会到达江边整个的滨水空间,整个滨水用地更多的是提供给了工业。当然它曾经为上海做了很大的后勤保障,曾经是作为上海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地,但是随着整个城市和社会的发展,我们今天能够真正做到还江于民,真正让闲人免入的这些空间,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休闲观光健身运动的共享开放的空间,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。所以我觉得更多的是人们在这里相遇,人们在这样高品质的滨水空间当中相遇。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历史,会有更多的故事发生。
▲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©严帅帅
▲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©严帅帅
我曾经在工地上碰到过原来厂区里的老工人,聊起他们的故事,这个空间也让他们觉得把自己的过去跟现在形成了一种相遇。人在这个空间当中,真正的发生故事,让空间跟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紧密地结合起来。对于我们建筑师来讲,最欣慰的就是看到每天黄昏的时候,周围的居民摩肩接踵地来到这里纳凉散步,健身交流。这样的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参观的空间,更应该成为老百姓日常愿意去使用的空间。这样的相遇可能是最具价值的。
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选址船坞地区,作为主展馆片区,包括把毛麻仓库作为主展馆,把两个大的船坞通过改造和后续的利用成为展场之一,我相信未来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。作为杨浦滨江南段的总设计师,同时作为SUSAS2019的总建筑师,我希望艺术家的作品能够跟滨水的公共空间在这里相遇,共同呈现给观众一个最大的艺术品。
文章基于章明教授采访口述内容整理成篇。
/ 船坞背景介绍
上海船厂浦西分厂位于杨树浦路468号,前身是英商英联船厂。上海船厂西厂船坞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船坞之一,双船坞并列,在黄浦江除此以外绝无仅有。由德资的瑞镕船厂于1900年开挖,专门建造并修理浅水船、拖船、驳船和游览船;1918年成为英资船厂;1936年同当时英资的祥生船厂、耶松船厂等合并成为英联船厂,成为当时中国拥有最多船坞的船厂,垄断着上海的修造船工业;1954年并入上海船舶修造厂(上海船厂)。
▲ 船厂区域历史地图,葛珺提供
▲ 船坞历史老照片,葛珺提供
船厂内留存有双船坞,其中大船坞长262米,宽44米,深11米;小船坞长205米,宽36米,深10.4米。这两座船坞及其周边的塔吊群是该区域独特的、标志性的亮点,拥有工业区独特的历史感和艺术震撼力。上海船厂为中国的造船和修船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,创造了多个国内造修船历史上的第一次,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船厂人的拼搏精神。2007年11月6日,我国唯一的一艘第三代极地破冰科学考察船升级改造后交船离厂;随着黄浦江两岸贯通,两个船坞也完成了其工业时代的历史使命,华丽转型,将在新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中,向更多讲述时代的印记,历史的故事,并融入艺术与百姓日常公共生活,为提升滨水文化空间品质,打造世界级的滨水公共空间作出新的贡献。▲ 船坞历史老照片,葛珺提供
联系我们
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
邮箱:susas2019@126.com
网址:http://www.susas.com.cn/